365bet在线官网

2015年特岗教师考试专家命题卷及答案(二)

[?? 未知 ??] 作者:
2017-12-25 09:51:05 |
  一、判断题
 
  1.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经验的束缚。(  )
 
  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赫尔巴特。(  )
 
  3.知识直观包括两种类型: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
 
  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
 
  5.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
 
  6.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
 
  7.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
 
  8.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综合。(  )
 
  9.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为准则。(  )
 
  10.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本科或者研究生。(  )
 
  11.教育学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科学。(  )
 
  12.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
 
  1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
 
  14.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  )
 
  15.应试教育是针对素质教育提出来的。(  )
 
  16.教师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两大方面。(  )
 
  1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
 
  18.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  )
 
  19.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0分钟以上的记忆。(  )
 
  20.很多人都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不是通常所说的“失眠”。(  )
 
  二、单项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3.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社会性质
 
  4.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生产力
 
  D.社会性质
 
  5.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6.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是(  )。
 
  A.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7.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8.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9.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的思想家是我国古代的(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10.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
 
  A.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B.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C.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D.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
 
  B.松散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4.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15.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2.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3.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有(  )。
 
  A.多元化
 
  B.间接性
 
  C.思维性
 
  D.社会性
 
  4.完形一顿悟说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格式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韦特默
 
  B.苛勒
 
  C.班杜拉
 
  D.考夫卡
 
  5.学习的定义说明(  )。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6.素质教育的任务有(  )。
 
  A.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B.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C.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D.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7.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  )。
 
  A.言行一致
 
  B.知行统一
 
  C.明礼诚信
 
  D.理论联系实际
 
  8.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  )。
 
  A.知识的学习
 
  B.专业的学习
 
  C.技能的学习
 
  D.品德的学习
 
  9.课程设计的表现形式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模式
 
  D.教材
 
  10.言语的形式分为(  )两种。
 
  A.内部言语
 
  B.外部言语
 
  C.口头言语
 
  D.书面言语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2.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五、辨析题
 
  1.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2.终身教育是人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总和。
 
  3.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4.阅读与解题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六、论述题
 
  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阐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2.谈谈新时期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七、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一个学生性子很急,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素、真诚,常常会感情用事,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老师提问时,常常没有听完整就会控制不住抢着回答问题。
 
  请问该学生偏于什么气质类型?教学中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学生应该如何引导?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一位具有30年教龄的老师在一次教研中这样表述:“现在学生不好教,回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大多比较听话,能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专心听讲,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说学生不好教是因为学生不听话.用“听话”和“不听话”来区别现在和过去的学生,你觉得这种说法是否恰当,为什么?
 
  八、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文字材料,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1)试给出本文的寓意。
 
  (2)如指导中学段小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3)试根据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揭示寓意的环节。
 
  九、教学情境分析及论述
 
  【情境一】
 
  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无端的怀疑。以后,我就很少提问了。
 
  【情景二】
 
  下面是阅读课《灰姑娘》的一个片段。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同学们,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 ”
 
  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阅读,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
 
  请分析甲、乙两位老师不同的学生观、教师观。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答案】√。解析:略
 
  2.【答案】×。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3.【答案】×。解析:知识直观包括三种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4.【答案】×。解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5.【答案】√。解析:略
 
  6.【答案】√。解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7.【答案】×。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8.【答案】√。解析:略
 
  9.【答案】√。解析:略
 
  10.【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1.【答案】√。解析:略
 
  12.【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13.【答案】×。解析: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14.【答案】√。解析:从广义的教育来看,教育的对象是人;从狭义的教育来看,教育是学校教育,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
 
  15.【答案】×。解析: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16.【答案】×。解析:教师的业务素养除包含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之外,还包括道德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
 
  17.【答案】√。解析:略
 
  18.【答案】√。解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19.【答案】×。解析: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0.【答案】×。解析:略
 
  二、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略
 
  2.【答案】A。解析:三结合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期取得更加高效的教育成果的结构模式。
 
  3.【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活动提供指导,保证了受教育者的质量;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数量的发展。
 
  4.【答案】B。解析:素质教育强调过程,即“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5.【答案】A。解析: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条件。
 
  6.【答案】D。解析: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7.【答案】D。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其他各项的基本途径。
 
  8.【答案】A。解析:学思行结合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
 
  9.【答案】C。解析: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
 
  10.【答案】A。解析:略
 
  11.【答案】D。解析: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12.【答案】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要求遵循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13.【答案】C。解析: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是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余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4.【答案】B。解析:彼得?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5.【答案】C。解析: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三、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解析:近代分科课程的出现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分别给了分科课程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说明。赫尔巴特是以他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来安排各学科的,斯宾塞则是根据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来安排课程。
 
  2.【答案】ABC。解析:略
 
  3.【答案】ABD。解析: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主要有多元化、间接性和社会性。
 
  4.【答案】ABD。解析:略
 
  5.【答案】ABD。解析:略
 
  6.【答案】ABC。解析:素质教育的第一个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个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个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第四个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7.【答案】ABD。解析: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明礼诚信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8.【答案】ACD。解析: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
 
  9.【答案】ABD。解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是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即课程设计的三个表现形式。
 
  10.【答案】AB。解析: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口头言语又分为独白言语和对话言语两类。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3)学习的程度;
 
  (4)情绪体验。
 
  2.【答案要点】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
 
  (1)参加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
 
  (2)自学,包括通过专业阅读或者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型组织活动等活动来提高自身素质;
 
  (3)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改革实验、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教育考察与观摩、校本教研与培训等;
 
  (4)名师一对一带。
 
  五、辨析题
 
  1.【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2.【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3.【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4.【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与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在两次学习活动之间,出现相似的材料或者环境.学习迁移会比较容易产生。
 
  原有认知结构包括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学习策略的水平。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迁移的产生。
 
  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对已有学习资料的概况水平越高,使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迁移效果越好。
 
  心向与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2)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包括:
 
  ①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②精选教材;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④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⑤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⑥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⑦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2.【答案要点】
 
  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就是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具体包括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对待自己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七、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该学生偏于胆汁质。
 
  针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学中要注意:
 
  ①利用该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安排学生进行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活动,以此唤起其对学习的极大热情。
 
  ②让学生认识到粗心、简单、冲动的行为方式的弊端,学会调整和稳定易激动的情绪,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③适当控制该生的户外活动范围,保证学习、休息的时间。
 
  ④安排需要耐心细致的作业,重点培养心思缜密、稳定平衡的个性品质。
 
  2.【答案要点】
 
  用“听话”和“不听话”来区别现在和过去的学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观点,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首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而不是简单的听从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进行发展。
 
  其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的主体,不能要求学生完全听从于教师。
 
  最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因此,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学生来说,不能用“听话”和“不听话”来区别,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设计】
 
  (1)亡羊补牢的意思是说羊丢了,把羊圈修补起来,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损失。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寓言故事。
 
  (3)揭示寓意的环节设计:
 
  一、质疑,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你们通过预习,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给出自读提纲
 
  ①出示需要注意的生字的读音。
 
  ②出示需要会写的词语:寓言、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亡羊补牢。
 
  2.再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亡羊,哪些自然段讲补牢?
 
  2.齐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学生思考回答:“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改成自己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
 
  3.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从街坊的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引导评议,齐读。
 
  4.街坊真情的劝告,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再次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养羊人的理由。
 
  5.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分角色对比朗读。
 
  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指名读第4节,评议。
 
  ②为什么要用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两次丢羊的过程是一样的)
 
  ③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呢?(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
 
  ④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7.哪部分讲补牢的?自由读第5节,想想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讨论交流:
 
  ①养羊人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用“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②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教学双重否定句式“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③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④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⑤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再读,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想想: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知错就改,就未为迟也。
 
  4.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看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亡羊补牢”或“亡羊不补牢”的人或事,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五、总结全文,巩固拓展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作为成语,怎样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九、教学情境分析及论述
 
  【答案要点】
 
  此案例中的甲、乙两位教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及师生观。
 
  首先,案例中的甲老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代表。他在整个课堂中,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学生的提问不以为然,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尊重这位提问的学生,让这位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很尴尬,更不用说好好学习了。甲老师的这种做法只会使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会使甲老师看不清学生的本质,使自己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狭窄。
 
  另外,案例中的乙老师则与甲老师完全不一样,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代表。在他的整个课堂中,把学生作为了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潜能,培养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课堂中乙老师充分鼓励学生质疑,并让学生独自找到答案,同时配有德育,对全班的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可以看出,乙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心.他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朋友关系,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这是现代教学观所提倡的。
 
  由此可见.乙老师的教学方法优于甲老师,值得年轻教师学习。

责任编辑:倩倩

浏览次数: 次

相关阅读: